10月30日,復旦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等多家高校合作的科研成果Phylogenetic evidence reveals early Kra-Dai divergence and dispersal in the late Holocene(《系統發生學證據揭示早期侗臺語在全新世晚期的分化與擴散》)被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志收錄并在線發表。民族學院符昌忠研究員、王文敏副教授作為課題組重要成員為成果所涉及的黎語支、臨高語支語言相關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校與其他科研單位通力合作,加強學科交叉協同融合,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的成功典范。





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屬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期刊子刊,影響因子16.6(2022-2023),是多學科類開放獲取期刊中的翹楚,致力于醫學、生物、物理、化學等各領域的高質量研究,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權威期刊。

該研究聚焦侗臺語及使用該語言的人群演化歷史,以侗臺語歷史演變為切入點,揭示了早期侗臺語在約4000年前于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分化并向外傳播的演化模式,該模式與史前侗臺語人群的遷徙、農業擴張活動以及氣候變化密切相關。該項工作為東亞及東南亞人類史前史問題的探索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

東亞和東南亞是世界上語言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不同語言群體之間有著廣泛而密切的社會文化和遺傳背景的聯系。其中,侗臺語語言及使用該語言的人群在這個地區的社會歷史演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此,研究團隊基于斯瓦迪士100核心詞表(Swadesh list),收集并標注百種侗臺語語言的詞匯數據,構建了迄今最大規模的侗臺語同源語素數據庫。研究團隊利用貝葉斯系統發生學方法以及譜系地理學方法,通過構建帶有時間信息的侗臺語語言譜系樹,揭示了早期侗臺語的分化發生在大約4000年前(圖1),其地點最有可能位于我國的廣西—廣東地區(圖2)。通過整合語言學、遺傳學、考古學、古生態學和古氣候學的數據,研究揭示早期侗臺語的分化和擴散與全新世晚期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人群擴張和農業傳播密切相關;結合考古學和古基因組的已有證據進一步推測出侗臺語人群與南島語人群共同來源于早期長江下游地區的水稻種植人群,即百越民族(圖2)。



圖1 侗臺語Kra-Dai languages語言譜系樹和祖先語言分化時間



       圖2 侗臺語及其人群史前擴張歷史推斷


該項研究采用文理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整合了文理多學科的數據,重構了侗臺語的語言演化歷史。研究成果將成為研究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復雜的語言關系和人類歷史的重要依據,并為進一步探索侗臺語民族、南島語民族和百越民族之間的關系提供重要參考。

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博士生陶俁昕,廣西民族大學韋遠誠副教授,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葛佳琦,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潘艷副教授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王文敏副教授,華東政法大學畢謙琦副教授,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生膨菲青年副研究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符昌忠研究員,復旦大學潘悟云教授和金力教授都為本文作出了重要貢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鴻翔副研究員和復旦大學現代語言學研究院、復旦大學智能復雜體系實驗室的張夢翰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

該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基金項目、復旦大學“雙一流”學科培優計劃“中華早期文明跨學科研究計劃”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2761-x